201307032007《探索神州》系列之三 走絲路讀歷史‧遊西域觀地理(四之四)

走絲路讀歷史‧遊西域觀地理(四之四)

7/3/2013

 

閱讀前提示

旅遊時間

2013/4/25~5/3

旅遊方式

自助+參團

自評等級

★★★★

 

  到「萬里長城」您會想到什麼?是一條蜿蜒曲折、跨越崇山峻嶺、江河湖海的巨龍,還是一個堅毅不拔、綿延不絕屹立在荒漠與險阻中的守護神長城不只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長的一道軍事防禦工程,代表的卻是一部數千年來中原民族歷朝歷代捍衛國家抵禦北方外侮的血淚史。自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它便聳立在華夏的大地,默默地看盡無數王朝的興衰成敗,長城更無聲地見證了這數千年來漢、滿、蒙、回、藏等各族經過遷徙、征戰、文化碰撞而融合及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整個過程當我在200511登上了北京近郊的八達嶺並看到雄偉的居庸關(如以下照片)時,就深覺長城象徵的是我中華兒女戰不懈的民族精神、不屈不饒的民族氣節,身為炎黃子孫怎能不以他為榮
 

  

 

     長城的修建最早源自於公元前七百多年西周開始,歷經了春秋戰國時代各國分別築牆自衛,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更重修長城整合防衛體系一致防範北方外患。漢武帝一邊征伐匈奴一邊修建從甘肅到新疆羅布泊的長城;隨著漢朝的國力日漸強大,疆域從中原地區擴展到西域一帶,憑著長城的保護,從中原到西域以及中亞、西亞的貿易往來日漸昌盛,而確保了絲路的暢通與中西文化的交流。到了唐朝,當時世界上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其國力的本身就是令人望而生畏難以逾越的萬里長城,而無需一磚一瓦一城一牆。這種自信和氣魄來自於一個泱泱大國「濟弱扶傾」的風範與包容寬廣的胸懷。在中國歷代的長城修築中,明長城的工程最為堅固,軍事防禦功能也最為完善。鼎盛時期的明長城東起鴨綠江,橫貫今天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及甘肅等,一直延伸到甘肅嘉峪關。明邊疆大將薊遼總兵戚繼光親自督建,從山海關到居庸關六百多公里長的長城段落上,每一處都留下他的足跡,浸透了他的心血和汗水 (註一)。【下張照片取材於網路】



    我們一行離開了敦煌莫高窟,驅車六時(460公里)到達了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巍峨壯觀保存最為完好,且地勢險要、攻防兼備的「嘉峪關」。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絲路的交通要衝。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與千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遙相呼應。從關城中「遊擊將軍府」門柱上刻了一幅對聯:「金鼓動地戰旗獵獵映大漠」、「鐵壘懸月輕騎得得出長城道出了當年戍守邊疆將士的豪邁。登上了嘉峪關的城樓,遙望城關兩翼城牆所橫穿的浩瀚沙漠戈壁,更讓人不得不佩服當年築城與護疆者的艱辛。我們接著在參觀「長城博物館」中更瞭解長城的歷史沿革與文化,並從「縱橫萬里-雄峙千年」、「金戈鐵馬-邊塞烽煙」、「長河落日-絲路花雨」、「北漠塵清-山河形勝」等四大單元中看到長城的「靈」與我們民族的「魂」。。
 

 
  

嘉峪關關城始建於西元1372年,由於年久失修和風化侵蝕,於2011年底對其關城以及周邊長城等進行保護和維修;我們當年造訪時正在整修中且登上了城牆…下一張是在網路上找到2015年完工後的照片】


…另我們「申請」到一張「關照」──是明清時進出嘉峪關的「護照」【說明如FB連結

 



    酒泉人口約110萬人,早在四千年前就有人類定居,在距今2100多年前霍去病把匈奴殘部逐出河西後,因其地處險要而即在此設郡(與敦煌、張掖及武威共稱為「河西四郡」) (註二)。據說漢武帝為表揚霍去病的戰功,而以「漢武禦酒」犒賞三軍,並曾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之說使「酒泉」因此而得名。另古有〝天若不愛酒,不應有酒仙,地若不愛酒,不應有酒泉〞即是對素有「塞外江南」之稱酒泉的讚美。我們在酒泉參觀了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園內有泉有湖,有山有石、有雕像,也是河西走廊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漢式園林的酒泉公園後也算是對短暫停宿一晚的酒泉留下些許印象。酒泉亦稱「肅州」,無論從歷史還是從地理角度看,都是一個極其特殊與重要的地方,是當年漢武帝對外開放的窗口,是東西方文化、種族與宗教的交匯點 (註三);更是留下最多歷史人物不朽的英名與壯麗的史詩的地方 (註四)。

                               【酒泉公園的鎮園之寶

 

西域英雄征戰石雕

    就是回到現代,酒泉更知名的是代表中國航太科技發展的重鎮。距酒泉市250公里的地下航天城,與山西太原、海南文昌及四川西昌共為中國四大衛星發射基地,而酒泉是中國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幾乎與目前所有的「神舟」計畫一樣地如雷貫耳

    離開酒泉前,我們參觀了一家製造「夜光杯」的工廠,店家在入口處玻璃牆上寫了一幅唐朝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也就不知不覺地買了一組「夜光杯」,準備回家如古人一樣,邀三五好友「飲酒作詩」時派上用場。走筆至此,忽然「詩性大發」,想到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而同時又想到盛唐時期膾炙人口的「邊塞詩」還包括:王之渙《涼州詞》的〝黄沙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以及王維《陽關曲》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迄今位於敦煌近郊漢朝所建的「玉門關」與「陽關」 (註五)雖只剩下斷垣殘璧,然其名仍隨這兩首詩而被千古傳誦。在同時朗誦這四位同姓「王」的唐朝大詩人的千古絕唱,還真能感受他們所表達出那種盛唐時期的精神氣度與睥睨一切的豪情與文化優越感。


    再驅車220公里來到了人口約120萬古稱「甘州」,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是由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21年)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設郡。據說馬可勃羅東來時曾在此居住一年。張掖著名的黑河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源自於祁連山,是老子所謂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中指的「弱水」。在張掖我們只駐足建於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的「大佛寺」參觀,殿內有彩繪泥塑31具,為西夏遺物。其中臥佛長34.5米,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室內臥佛像 (註六)。據傳元世祖忽必略在此廟出世,南宋最後皇帝趙顯在此出家,元明帝之母是在該寺廟中懷了他等諸多傳奇故事,所以大佛寺又俗稱為「皇家寺院」。

 

  

【照片取材於https://kknews.cc/travel/yejoj4k.html

    接著,我們再東行240公里到了又稱為「凉州」的武威武威市,亦設郡於公元前121年,現人口192餘萬,地處河西走廊東端,自古就是絲路自東而西進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東大門。所走訪到兩座古寺中的「海藏寺」興建於1700年前之晉朝,乃喇嘛教寺院,是絲綢之路中旅人信徒最重要祭祀的寺院。


「鳩摩羅什寺」亦有1600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經翻譯家入內地弘法演教之處,寺內雄立的寶塔是為供奉鳩摩羅什的舌舍利而修建的。我們所參拜過的以上三座古寺,似乎讓人覺得冷清蕭條,若它們在台灣的話不知香火會有多鼎盛,且信徒肯定是絡繹於途,廟方並會得到龐大捐款而可以維護保存的更好。

  



    從武威往蘭州四小時(280公里)的途中,先穿越祁連山脈經過馬雅雪山,看到山頂上未融化的皚皚白雪,繼進入一片光禿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飲食如FB連結我還驚訝地發現,當地政府似乎想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整個貧瘠山脊上造林以防風及綠化,處處可見在已種植的樹木區域裝置自動灑水的設備而使滿佈黃土山頭上逐漸開始顯出些許綠意了。

 


蘭州是甘肅省會,別稱「金城」,始建於公元前86年,1941年設市,現人口360餘萬。她地處黃河上游,由於南北兩山夾峙地形的影響,市區東西狹長且由黃河穿河兒過。當地人把讀者文摘蘭州人的閱讀量蘭州拉麵黃河【如FB連結羊皮筏【如FB連結漂流等公列為其「四大第一」。我們在綿綿細雨下在全長5640公里黃河上第一座橋樑的黃河鐵橋上散步,發現天呀!黃河的水還真不是浪得虛名的「黃」,恰可與黃土高原相映成趣。而橋邊由一個母親和男嬰組成構圖的黃河母親像則象徵了黃河母親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及悠遠歷史文化的深遠寓意。

 

 

 
次日,我們花了四個小時參觀了甘肅博物館FB連結,看到了甘肅境內出土由祖先所遺留下1500餘件歷史文物的經典。在館內,我們經由「絲路歷史文物展」、「中國佛教發展」、「彩陶文化」、及「史前生物」等主題展覽,算是給我們這趟絲路之旅做了一個完美的總結

  

 

 

                      【「天馬」是鎮館國寶】

 
    結束連飛帶拉車共7,760餘公里的這趟行程回到了台北後,連續幾次的晚餐後散步,我特別都走到位於台北市西北區相互鄰近的蘭州街、哈密街、凉州(武威)街、迪化(烏魯木齊)街、酒泉街、玉門街、寧夏路、歸綏(呼和浩特)街及重慶南路(當然台北還有許多以中國其他城市命名的城市就不贅述)。可見當年撤守到台灣時的先總統將公與國民政府有多麼懷念大陸山河,現在就是連從未去過大陸走過絲路的台灣人對這些地名還都不陌生。崛起中的中國是否應找回現多仍保存在台灣那些中華文化的精髓、宗教與文明,像漢唐盛世那樣充滿自信,且以泱泱大國所應有的風範與包容寬廣的胸懷來面對全世界。希望有一天兩岸各黨派的領導人都能放下成見與一黨之私,一起走一趟絲路並共同思考如何發揚光大祖先所遺留下的文化資產老婆大人精心製作的全程精彩照片集錦為本趟「絲路之旅」做一完美總結FB連結

< 全文完 >

 

上一篇 :走絲路讀歷史‧遊西域觀地理(四之三)

 

註釋:
----------------------------------------------------------

(註一)參考World Heritage in China 世界遺產在中國系列影片第35、36集「長城」之旁白。
(註二)酒泉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是西北邊隆要塞,軍事交通重鎮,河西保障之襟喉。
(註三)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260678 兩千年前的酒泉一直是各種文化傳播、交流的中心,包括了華夏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希臘羅馬文化等;而儒家、道家、佛家、伊斯蘭教、基督教等所有宗教的大觀園;再看今日之酒泉,除漢族外,周邊分布着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裕固族、東鄉族、哈薩克族,又是一個民族大家庭。

(註四)資料來源同上。包括:張騫鑿空、蘇武牧羊、班超從戎、玄奘取經、草聖張芝、文成公主,從霍去病到左宗棠,從馬可波羅到李希霍芬…等。
(註五)《維基百科》:玉門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由漢武帝設置是中國境內連通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之一。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得名;和陽關同為當時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門戶,玉門關是北道,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是南道。
(註六)《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Zhangyedafosi.jpg
 

回應

花甲旅行者Barry 現居美國加州的專案管理及旅遊資深顧問、專業講師與演講者、專業管理書籍作者、部落客、全球旅行者、國際志工、專欄作家;為美、中、台五家公司創辦人、兩家專案管理社團法人創會者。因工作差旅及個人旅遊愛好,迄今已遊歷過世界五大洲45個國家超過300座城市及全球百餘處世界級名勝與自然景點(其中半數是自助型深度旅遊),他非常樂意在其兩個不同的園地-「Traveler的世界版圖」ˋ「專案管理熊培霖老師」分享他豐富的旅遊、專案實戰與教學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