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22100《探索神州》系列之三 走絲路讀歷史‧遊西域觀地理(四之一)
走絲路讀歷史‧遊西域觀地理(四之一)
閱讀前提示 (全文共四篇、各篇有連結) |
|
旅遊時間 |
2013/4/25~5/3 |
旅遊方式 |
自助+參團 |
內容含 |
景點網站/FB連結 |
自評等級 |
★★★★ |
2013/5/22
從年少時起就很喜歡讀歷史,再加上對地理的興趣,每當歷史老師講到課本上或自己看到史書上某一段經典故事,就會對那些歷史上的人物,無論是帝王將相、英雄美女、騷人墨客、還是商賈草民,不是充滿了讚嘆,就是發思古之幽情。若再輔以對事件發生地理位置及所在環境之研讀,那就更會讓我把「時」與「空」結合起來,在腦海中冥思幻想出一幅一幅或豪邁悲壯、或哀怨動人情節的影像。然就算自己再有慧根把一些書中的描述能清楚領悟而「躍然紙上」,卻比不上深入其境的走一遭。這就是我近年來對「邊旅遊邊學(溫)歷史、觀地理」樂此不疲的原因。例如我對古羅馬帝國歷史及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文化相對是較(中國)陌生的,而十次陸續前往歐洲18國自助旅遊,前後加起來約半年的時間就從「行萬里路中勝讀萬卷書」的過程中飽覽了上述的歷史、藝術與文化而有更為深入的瞭解。至於,到大陸旅遊,在兩岸密切交流以來,早就沒有過去「故國山河在」只能「神遊」的遺憾,而可隨興地周遊這神州錦繡大地。尤其,只要是身為炎黃子孫,都有權利繼承中國的歷史文化及這塊土地上的千川百越,甚至一草一木。我們又豈能不去更清楚的認識我們自己的文物。
自2002年開始到大陸商務、旅遊逾十年以來,尚不敢說自己已跑遍了「大江南北」,因多是到江南、珠三角及北京等一、二線城市,加上最北到哈爾濱,最南到三亞及最西到西安。然我長久以來最心儀的地方卻是包括蒙古的草原及大沙漠、青藏高原、新疆塞外、黃土高原、及雲南麗江等那些邊陲之地,也是更值得去「壯遊」之地。繼2012年9月去了一趟內蒙後,終於在上月完成上海的授課,與老婆加入一個台北來的旅遊團一起走了一趟十天「絲綢之路」的歷史巡禮。所謂「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到前8年)期間,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最西到達君士坦丁堡(現土耳其伊斯坦堡),全長7000餘公里,在中國境內約4200公里。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因此得名。古絲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註一)。
【中國境內絲路精華旅遊點示意圖(來源:https://www.davidwin.net/?p=26706)】
我2010年到華為公司授課時去過絲路的起點「長安(現西安)」,順便安排了一日遊,去了華清池、兵馬俑博物館等知名景點,那時探訪的焦點多在秦始皇是如何雄霸天下、其陵寢與兵馬俑是如何被發現的,以及從出土的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器說明3,000年前中國的冶金技術與工藝有多讓人驚訝等,當然免不了要談談後來「楚漢相爭」的歷史。而另外更值得回顧的是定都於「長安」漢唐盛世的文化、藝術及當時舉世欽羡與折服的國威。此外,絲路的終點君士坦丁堡(現土耳其伊斯坦堡),我也曾於去年(2012年)11月也是趁去伊斯坦堡上課之便,在該地及土耳其旅遊了兩週,也算對回教文化有較為深入的瞭解。而絲路在中國最精彩的河西走廊、黃土高原及古西域這一段,也就是甘肅與新疆這一段,是我所夢寐以求要去的地方,終於在上個月讓我拼出了這條絲路精華路段的全貌。
我們此行的首站從上海直飛五小時抵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人口100多萬的烏魯木齊(國民政府時代稱為「迪化」),是迄今我在大陸搭過最遠的一趟國內航線(2,150公里)。位於天山北麓草原地的帶烏魯木齊(古語意為「美麗的牧場」),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歷史最早遠溯至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先民們在發源於天山的烏魯木齊河畔放牧。烏市和許多大城市一樣,高樓大廈櫛比鱗次,氣勢恢宏,卻到處可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回教清真寺與現代化建築交織呈現,是我在大陸所看過最具特殊文化的城市之一。現在她則是中國通往歐亞內陸的交通樞紐,從中國連雲港到荷蘭鹿特丹的亞歐大陸鐵路已經貫通,而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 (註二)。(從這也可理解大陸目前搞“一帶一路”的戰略思維)
【烏魯木齊機場大門】
我們在烏魯木齊逛世界規模最大「國際大巴剳(紮)」(「巴剳(紮)」是維吾爾語,意為市集、農貿市場)就幾乎就看到集伊斯蘭文化、建築、民族商貿、娛樂、餐飲於一體的縮影,彷彿就是「新疆之窗」或有人稱為是「中亞之窗」。〝那具有濃郁的伊斯蘭建築風格,在涵蓋了建築的功能性和時代感的基礎上,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繁華,集中體現了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註三)〞這與我們曾在土耳其伊斯坦堡逛市集所見陳列的服飾、日用品、食物及五顏六色的香料極為相似。可見全球伊斯蘭文化除教義外,生活上的一致性。
【當伊斯蘭碰到西方文化的商場】
在商場中,我們首次以如此近的距離與當地這麼多維吾爾族人接觸的經驗。尤其是,純維吾爾血統的人,與漢人長像差異甚大,反與西方白人臉型的深輪廓、眼藍(雙眼皮、大眼睛)白膚較為接近(我也幾乎分不出來維族人與突厥族後裔的土耳其人或中東地區民族有那些不一樣)。我特別觀察到的是維吾爾族的年輕女性幾乎個個身材曼妙,不論圍不圍頭斤、穿回式女性長袍還是現在時尚打扮,都美的讓人目不轉睛,但她們多不喜歡外人任意為其拍照。據說,大陸有許多知名的模特兒是維族人,因為有自然的美貌及天生的「衣架子」;我們導遊則說〝可惜嫁為人妻,到了中年後則多為「水桶腰」!〞我們在商場中確實也可印證出他「所言不假」。
【抱小孩的維吾爾族婦女、既傳統又現代的維吾爾族女性】
當地維族人大都能識漢字講漢語(難免會有特殊腔調且難發出漢語的「四聲」)。維吾爾族族源久遠,是一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中國將近有1,000萬人(第四大少數民族),地處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受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歷史上的匈奴、突厥、蒙古),是各種文化的交匯點;與中原水乳交融迄今已有兩千年歷史,15世紀後也與中亞穆斯林世界有一定的交往,理所當然地表現出其各種多元性 (註四)。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的精神保壘】
【烏魯木齊的現代化建築與街景】
我們這趟絲路是從中國的西北往東南方向走,也就是由「塞外 (註五)」回到「關內 (註六)。即從烏魯木齊所在的北疆翻越過天山山脈,一路向南疆的吐魯番、哈密走到甘肅敦煌、酒泉、張掖、武威等古稱河西走廊的四郡,最後在抵甘肅省會蘭州後結束全長2,330公里旅程。千萬不要以為我所謂的「走絲路」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壯舉。既不是像台灣世界級長跑選手林義傑靠兩條腿以150天的時間跑完10,000餘公里 (註七),也不是跟古波斯商人一樣騎著駱駝、頂著烈日,帶著各式各樣商品絡繹於東西商途之間;當然更不是如中國歷代的戌疆將士騎著駿馬征戰於黃沙滾滾之中。我們只是搭乘一輛旅遊大巴士一路「拉車」,沿途可吹著冷氣、喝著飲料、吃著零嘴、聽導遊介紹(我還邊用iPad作筆記),或睡睡醒醒、或掌握瞬間取景攝影。雖然不偉大也不浪漫,但還是慶幸自己是現代人,古人歷經千辛萬苦走半年的路我們靠10天輕鬆旅遊就可以完成了。當然,最重要的不只是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還有那引領遊人穿越時空的那條高速公路。【當天FB連結】)
〈 待 續 〉
註解:
----------------------------------------------------------
[註一] 絲路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闢);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闢);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闢),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闢。
[註二] http://www.cango.com.tw/Xinjiang/01.htm
[註三] http://baike.baidu.com/view/444975.htm
[註四]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西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註五] 塞外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包括寧夏、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 也叫“塞北”
[註六] 指長城山海關以西或嘉峪關以東一帶地區。
[註七]林義傑與大陸跑者白斌與陳軍、加拿大女選手布倫摩(Jodi Bloomer)組成“擁抱絲路”長跑團隊,於2011年4月20日從土耳其伊斯坦堡出發,經由伊朗、土庫曼、烏茲別克、哈薩克到中國西安,歷時150天10000公里挑戰極限馬拉松,而這項史無前例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