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51231《探索神州》系列之三 走絲路讀歷史‧遊西域觀地理(四之二)
走絲路讀歷史‧遊西域觀地理(四之二)
6/5/2013
閱讀前提示 【如第一篇(四之一)】 |
現代人多以旅遊的方式來「走」絲路,當然與古人那種「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豪邁悲壯或「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那種哀怨無奈是截然不同的。且無論古今,穿越時空的這條路不只是代表中西文化與商業上的交流,它更是在漫漫數千年的歷史中看盡了所經過國家、民族的興衰。而同樣這條翻山越嶺及橫渡沙漠的路,現在所不同的是穿岩鑿洞、築橋跨河並鋪上了柏油。我們的大巴是先走G7北京到新疆烏魯木齊的「京新高速公路」中烏魯木齊至哈密的這一段,再接G30「連霍高速公路」到蘭州。值得一提的是這條從江蘇連雲港和新疆霍爾果斯、橫貫中國大陸的東、中、西部,全長4,395公里、途經6個省是中國建設最長的橫向快速陸上交通通道的「連霍高速公路」更連結了全長約10,800公里,由中國經中亞、西亞、東歐到西歐3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稱為「現代絲路」即第二亞歐大陸橋後,使東(中國連雲港)西(荷蘭鹿特丹港)兩大港能「貨暢其流」 (註一)。這趟「絲路行」對我言更特別的意義是更新了我四十餘年前高中時所讀有關中國西北及整個中國的地理課本(當時讀的「地理」現已變成了「歷史」)。
在我只靠「神遊」數十年之後,這次終於能到古稱「西域」的新疆,著實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光南疆世界第二大的「卡特拉馬幹沙漠」就是臺灣十倍大,而距最近海岸2,300公里的新疆,可能許多人這輩子都沒看過海,這對四周被海圍繞的臺灣人而言,又認為這是多麼的不可思議。相對於南北縱長約三百九十五公里,環島海岸線長約一千一百三十九公里的臺灣,邊界5,400公里的新疆將近可繞5個臺灣。地大物博、天然資源豐富卻土廣人稀的新疆與8個國家 (註二) 3個省份接壤(甘肅、青海、西藏三省區),新疆有世界屋脊帕公尺爾高原,還有世界最低的地方吐魯番。新疆還有三座大山脈(天山、阿爾泰山及昆侖山)加上「兩盆」(準噶爾盆地蘊藏非常豐富的石油及塔里木盆地有豐富天然氣)。南北疆以2800公里天山山脈做分界… 連要描述這種地理環境就覺得氣勢磅礡,遑論去回顧西域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新疆各景區地圖:https://kknews.cc/travel/gg6j2jl.html】
以天山兒女自居的新疆人認為天山的天池是大地的眼睛,當我們一行抵達(為自然生態保護,遊客必須搭由國家公園安排的電瓶車)海拔1,900公尺位於天山柏格達峰半山腰的天池,才又一次地體驗到什麼叫「山川壯麗」與「天地精美」。天池美得就像出水的芙蓉或無需刻意妝扮的西施,一顰一笑就是那麼的自然秀氣,且增一分會太豔減一分則又會太淡。我們在那兒一小時餘的停留,不只是汲取了她的靈氣,更無法忘懷她那彷佛「羞而不怯」、「柔中帶剛」的神采。【註:天山天池有別於長白山天池】
下山後,在參觀了著名的新疆和田玉石廠,使我對這些玉石手飾的製作與品質好壞的差異有些許的瞭解。接著到「維爾吾自治區博物館」的飽覽就更使我見識到從未在任何書籍或網站上所看到的新疆12種少數民族的不同的文化、服飾、宗教、飲食與風俗習慣等。
當天如洗「三溫暖」一般,上午在天池的氣溫只有攝氏10度,得著長袖衣加外套,下午再驅車3小時到位於海平面下164公尺,平日高低溫差可達30度,最高溫為攝氏54度的吐魯番。所以在開往吐魯番途中我們就在車上換上清涼衣服,以免到那邊中暑。而沿途最感吸睛壯觀的是綿延數十公里順著坡度交叉排列的風力發電大型風扇,看到這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達板城風力發電站 (註三)還不得不讚歎物產富饒的新疆還真不是浪得虛名。
說到「達板城」,由中國現代民歌之父王洛賓先生所改編的新疆民謠《馬車夫之戀》──〝達板城的石路硬又平啊 西瓜大又甜呀那裏來的姑娘辮子長呀 兩個眼睛真漂亮 你若要想嫁人 不要嫁給別人 一定要嫁給我 帶著百萬錢財 領著你的妹妹 跟著我馬車來。〞這是我們從小就會哼唱且應該是所有華人都耳熟能詳的曲子。從未到過新疆的人對新疆及新疆姑娘的印象也多半是來自於這首歌(我從小就認為新疆姑娘是留著辮子且大眼多情)。當年王洛賓先生可能沒想到他這首歌炒熱了達阪城姑娘的身價且曆久不衰,不過現在看起來,似乎達阪城真正最有價值的恐怕還是那風力發電。
到了吐魯番後,我們這群習慣於亞熱帶氣候的人都還算能適應那種高溫,但同時又是海島性氣候的人卻未必能習慣那種乾燥。看古羅馬「廢墟」通常是到義大利、土耳其旅遊必去的景點,這趟終於有機會走訪被稱為在中國漢唐最完美的廢墟、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生土城市、鄰近吐魯番的「交河故城」。由車師人建於西元前2世紀的交河故城是古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都城,是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它是古絲路必經之地,更是商旅途經休憩、補充糧食、買賣交換商品之地。交河城曾有輝煌歷史,在南北朝和唐朝達到鼎盛,9至14世紀由於連年戰火而逐漸衰落。現存遺址是全中國唯一一處保存有漢代城市遺址的文物單位,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古代城市的僅有標本 。
〝故址分佈于一個柳葉形的孤島臺地上,周圍有深約30公尺的河谷環繞,故城遺址長約1650公尺,最寬處約300公尺,建築遺址面積約38萬平方公尺,四周崖岸壁立,形勢險要,易守難攻…〞(註四)。我最大的感想是在該古城歷經了2,000餘年的榮辱滄桑、當那些千百年來「風騷人物」早就消逝於滾滾的歷史洪流中後,它卻仍以此斑斑剝剝的痕跡屹立不倒,才能讓後人得以追思憑弔或感慨唏噓!
中國領土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跨經度有60多度,事實上應該是跨了5個時區(經線每十五度為一時區),然中國在統一用「中原標準時間」後,無論東西南北都是同一個時區(每當我告訴我外籍朋友「全中國及台港澳」同屬一時區,都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並稱羨不已,尤其是歐美地區的人)。當天我們在吐魯番下午六時許應該已是黃昏,卻仍然是烈日白晝,所以使大夥也感覺還不到該休息的時刻,遂就繼續參觀了以實體、仿真品或蠟像來展示維吾爾人歷史變遷、生產勞動、民居建築、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風貌的「維吾爾族古村」特別有趣的是看到維吾爾族男士所戴各式樣與顏色的帽子。
我們接著又去參觀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的「坎兒井」(註五)。別以為吐魯番這種終年的高溫窪地一定是如沙漠般的乾旱而片草不生,吐魯番其實卻有如沙漠中的綠州,況整遍幾乎都是綠油油地方,特別是出產各種如葡萄、西瓜等甜美的水果。當然千年以來這些綠洲良田就是靠「坎兒井」這個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來灌溉滋養。吐魯番盆地北部的柏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早在2,000年前漢代時新疆人就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來開發截取地下水,以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且它不會因炎熱、風沙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 (註六)。我們在吐魯番所看到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的。
當晚,我們邊吃烤全羊大餐,邊與載歌載舞的維吾爾族美女及俊男一起把酒同歡,留下深刻美妙的印象。翌日,我們安排到當地一維吾爾族家中參觀葡萄園並品嘗他們種的葡萄及所生產的葡萄乾。我們所有男士都戴上吾爾族人的帽子(男士戴綠色帽子代表是一種尊貴),又是男男女女學著新疆舞與主人一起唱唱跳跳。
上一篇: 走絲路讀歷史‧遊西域觀地理(四之一)
下一篇 :走絲路讀歷史‧遊西域觀地理(四之三)
註釋:
----------------------------------------------------------
[註一] 於1990年9月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的中國蘭新、隴海鐵路的新亞歐大陸橋,東起中國黃海之濱的連雲港,向西經隴海、蘭新線的徐州、武威、哈密、吐魯番到烏魯木齊,再向西經北疆鐵路到達中國邊境的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斯坦,再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西止荷蘭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現為世界上最長的一條大陸橋。
[註二] 新疆東北部與蒙古毗鄰,北部同俄羅斯聯邦接壤,西北部及西部分別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交界。
[註三] 目前世界第一的離岸(Offshore)風力發電廠是英國的Ramsgate;根據維基百科:臺灣的風力發電能量密度含量居全球排名第二 (第一是紐西蘭)。
[註四] 維基百科
[註五] http://www.baike.com/wiki/%E4%BA%A4%E6%B2%B3%E6%95%85%E5%9F%8E
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近千條,全長約5,000公里。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暗渠(地下管道)、明渠(地面管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每條坎兒井的長短各不相同,長的可達20公里,短的只有100公尺左右。
[註六] 新疆檔案資訊網 http://www.xjaa.gov.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400